我们是否过度保护了我们的孩子?这本书指出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
时间:2020-08-06 11:13:15 来源:互联网 阅读-
本文摘要: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,就像一个焦虑铸就的保护罩。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,却换来脆弱的心灵,迷茫的巨婴、没有炼成的钢铁……如果这样,我们是否还要过度保护、过度教育我们的孩子?近日,格雷格·卢金诺夫、乔纳森·

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,就像一个焦虑铸就的保护罩。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,却换来脆弱的心灵,迷茫的巨婴、没有炼成的钢铁……如果这样,我们是否还要过度保护、过度教育我们的孩子?

近日,格雷格·卢金诺夫、乔纳森·海特合著,田雷、苏心迻译的教育心理学著作《娇惯的心灵——“钢铁”是怎么没有炼成的?》由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。该书以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,从父母的教养方式、学校的培养方式、社会的发展趋势、科技的革命,甚至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成长期来进行田野调查,全方位、多角度的分析极具现实意义,发人深省与共鸣。

我们是否过度保护了我们的孩子?这本书指出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

8月4日晚,“‘娇惯的心灵’与当代教育问题——如何培养‘反脆弱’的孩子”线上新书分享会在三联韬奋书店二层举行。苏州大学教授、新教育实验发起人、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,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,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,心理学博士、教授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围绕《娇惯的心灵》一书,共话当下中国教育潜在的问题和未来教育的可能图景。发布会由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副主编吴琪主持。

我们是否过度保护了我们的孩子?这本书指出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

新书分享会现场

在保护孩子这件事上,成年人做得太多了

在《娇惯的心灵》一书的序言里,作者指出,“娇惯”一词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孩子被宠坏了, 被纵容了, 四体不勤,这样说是不准确的。现如今的孩子为了考入理想大学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“不仅要在学业上表现优异,还要充实课外成绩的冗长清单。”“与此同时, 当十来岁的青少年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空间时, 他们还要面临着此前未有的骚扰、 侮辱和社会竞争。”

但问题在于,在保护孩子这件事情上,成年人做得太多了,以至于导致了负面的结果。作者说,“我们将要论证, 为什么过度保护——从禁止把花生带到小学校园内, 到大学里的言论规章+虽然用心为善, 但最终可能会伤害我们的孩子。”

以此为出发点,《娇惯的心灵》展示了近年来我们在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谬论:

1. 脆弱人设: 凡是伤害,只会让你更脆弱。

2. 情感推理: 永远相信你的感觉。

3. 我们 vs 他们: 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。

关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,经常接触学生和家长的芦咏莉深有体会。她说:“家长很多的精力不是特别关注孩子学了什么,心灵或者思想有什么样的成长。他们更关心孩子喝没喝水,衣服穿得多少,午饭吃得怎么样。有的家长一下雨就赶紧把衣服往学校送。”

我们是否过度保护了我们的孩子?这本书指出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

心理学博士、教授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

芦咏莉认为,家长需要对学校有基本的信任,孩子的吃饭、穿衣问题,学校自有其责任和管理标准,家长可以提出建议,但不应把个人的、家庭的东西凌驾于学校的标准之上。

朱永新提到,在《娇惯的心灵》一书里有一句话,“与其为孩子铺好路,不如教他们学会如何走好路”。这是对我们很有启发的观点。这个问题中国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,我们为孩子铺路比美国多,也更周到。而过分安全的保护,会导致孩子“脆弱”的形成。

“有个很有趣的花生实验,九十年代美国有千分之八的孩子花生过敏,到现在越来越多了。到底什么原因?经过调查其实就是父母不让孩子吃花生和花生制品,结果越不吃越过敏。其实孩子要犯错误,孩子是要尝试,孩子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。”朱永新说。

互联网造就了“优秀的绵羊”

甘阳在新书发布会上指出,《娇惯的心灵》一书针对的人群非常具体,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美国人,他们在2013年左右开始进入大学校园,在书中被称为“互联网新生代”。

“互联网新生代的特征就是特别不具有反叛精神,非常温顺,但是不肯学。他们不抽烟、不喝酒,包括性的问题,出现得非常晚。通常来说,这导致在大学里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佛系,还有一种是优秀的绵羊。”

我们是否过度保护了我们的孩子?这本书指出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


(正文已结束)

推荐阅读:龙芯中科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